老劳模陈瑞森的第二春 作者:李海峰
陈瑞森,一位典型的四川人,个子不高,开朗幽默,虽已步入花甲之年,身上却洋溢者年轻人的热情和干劲。老陈生于成都,少年家贫,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在重庆一家军工企业的装配车间做工人。一道工序他做了四年,后来不甘沉陷于每日单调重复的劳动,老陈设计了一幅夹具大幅降低了这道工序的劳动强度,从此走上了技术岗位。80年代,老陈多次被评为兵器系统和重庆市的劳动模范,是机械行业众多劳动者中的一头老黄牛。时光荏苒,今天的企业进入到自动化和信息化时代,我们的老劳模怎么样了?
老陈现在退休了,却比以前上班时更忙了。2010年他应邀到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任中小型企业服务中心主任,为年轻学子们授业解惑;后来又应聘为重庆市科委及大足县科委生产力促进中心首席技术负责人,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相比一些行政岗位的官员和大学老师退休后的寂寞,老陈却在花甲之年,焕发了生命中的第二春。
11月底,老陈连续参加CAXA在西安、成都、重庆举办的应用技术研讨会。在会上的发言演讲过程中,老陈总是结合自己的设计案例,打开CAXA实体设计软件,向听众清晰地介绍以前自己主持的产品设计方案和设计过程,其清晰的思路,熟练的操作,丰富的经验给在场的所有年轻工程师带来很大的震撼。
陈瑞森在西安会上发言
比如,老陈介绍一个双头铣床设计案例。当时一家企业老总提出要设计一台专用设备,在加工一个两侧铣槽的轴件时,能提高工效50%。通过实体设计,老陈很快设计出双头铣床样机的三维模型,把这台专机的主体方案确定下来。企业老总一看这个设计方案及结构仿真,直观清晰,方案可行,马上给老陈下了订单,支付了3万元的定金。
对于设备中每个机构的细节,老陈也用实体设计做出设计方案,并进行改进优化,如工料的夹具设计,采用滑块结构,提高装夹速度。
按照此方案,老陈指导项目组迅速完成此专机的生产,顺利交付,挣得利润3万元。
上述设计方案,是老陈众多专用设备设计方案中的一个案例,每个案例都是他丰富设计经验的凝结,也是CAXA实体设计应用的展现。
陈老师回忆起与CAXA的缘分,还要追溯到2002年。其时正值中国制造再次腾飞之时,劳动大军盛行孔雀东南飞,老陈也从重庆来到福建沿海工作。看到年轻的工程师已开始采用三维CAD进行工作,不服输的劲头使年过50的老陈决心也要掌握三维CAD,作为自己的设计工具。当时正逢CAXA推出实体设计,其易学易用的特点使老陈很快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三维设计方案。
采用实体设计完成的拉片自动分离机
上图是老陈用实体设计为福建浔兴拉链公司设计的拉片自动分离机。拉片拉链是整批铸造出来的,铸造出来的样品板有骨架和冒口,原来是工人采用手工方式把拉片从样品板上剥下来,速度慢,而且手容易划伤。老陈设计的这套设备可以把样品板定位加紧后,用冲头把拉片自动剥离。老陈在实体设计中对这台设备的运动机构进行了仿真,在设备没有制造、投入运行之前,已经生动地展现了这台设备的面貌。此后,采用实体设计,老陈又为浔兴拉链完成多项设计,其中,拉链电镀生产线是困扰企业多年的一项技术难题项目,此生产线的设计成功使中国拉链的电镀工艺超过日本的同类工艺水平,并获得国家专利。
这次巡展,我在和老陈在一起的几天里,真切感到他工作的认真与负责。三场交流会,三个地方,连续三天,他每天演讲的案例和内容都有变化。在此期间,一家企业的老总还不断催促他提交一个农机部件的改进方案,有天晚上,他修改设计方案直到凌晨3点,其旺盛的精力,敬业的精神让人深感敬佩。周四下午重庆的活动一结束,一家企业老总已派车在会场门口接他,急需他前往解决问题。如此奔波,是否觉得吃不消?他说:工作就是享受,解决实际问题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在重庆这个制造基地,像老陈一样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还有很多,凭借灵巧的双手和灵活的头脑,不断地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些人是中国制造业的基石,也是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所在。难怪大片《2012》情节设计中,把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的制造放在重庆附近。相比一般技术人员所不同的是,老陈在退休之后,还能更大地发挥人生价值,这和他自己勤奋好学,不断掌握新技术、新工具的能力密不可分。他戴着老花镜,灵活地操作鼠标,调整着三维模型的专注神态,真正体现了一个老技术人员的勤奋和刻苦,专业和敬业。
前几天,老陈参加重庆南川区农耕机械工业园的成立仪式,他作为技术专家主持会议。其间,他已经在很短的时间内帮助一家农机企业解决多项难题,他在电脑上演示的技术革新方案引起当地企业和政府领导的极大兴趣。论及此事,我建议老陈成立一个工业设计服务中心,组织一个队伍,把更多的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更好地服务重庆地区的企业。老陈正有此意,提出CAXA能为这个设想中的中心提供设计平台的支持。可以想见,老陈将从这个中心再次整装出发,在西南这个制造业沃土上,绽放出更加明媚的人生春天。
附:陈瑞森的个人简历
年龄:60岁;文化程度:大专;党员;
是一名从钳台旁、机床边走上高职教育讲台的高级工程师;28岁时破格晋升到钳工顶级—8级钳工;后经自学和企业推荐完成了大专学业(机械基础、机械加工工艺工装设计、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等。
有30多年机械行业设计、制造经历及技术革新的实践经验。在军工企业工作期间,实现技术革新数十项;到民营企业后,已取得国家专利十余项。 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知识更新能力,能熟练运用CAXA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虚拟仿真设计,能运用现代工程技术语言表述自己的设计方案和进行快速设计。 〔简历〕 1970-1984在重庆建设工业集团钳工、技术员、助工; 1984-1987重庆市第二届劳模班(市职大学习,企业推荐); 1987—1990在重庆建设工业集团经济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技协办副主任; 1991—1992 由重庆市总工会技协借调前往四川省成都市轻工机械厂扶贫,任副厂长; 1992—1996 由重庆市总工会技协借调前往重庆童车厂扶贫,任副厂长、总工(高工); 1996年办理病退离渝,受聘到福建南安、泉州、厦门等数家民营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和技术管理工作; 2010年-今受聘回重庆市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任“中小型企业服务中心”主任。(2011年同时受聘于重庆大足县科委生产力促进中心首席技术负责人) 〔荣 誉〕 在国防企业的近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完成“挖潜、革新、改造”技术案例数十项(包括:高效专机、生产线、工艺改进、先进工装、夹具、刀具等),为企业增收、节资数千万元,为此,连续六年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市、省及兵器工业部优秀党员,受到了包括:邓小平、李先念、习仲勋、薄一波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留影。 〔工作案例〕 1.军工部分略。 2.一九八零年参与集团公司第一条摩托车装配生产线的设计试制工作。本人承担设计的“气动悬挂棘爪装置”解决了该生产线“装配车自动返回”这一关键难题,使需30多万元才能建成的生产线线,实际仅花了为5万元左右。该生产线至今仍然在为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服务。 [size=12p |